金枪鱼的主要分类和分布,各种权威意见不一,但常见品种我们还是分得出来的!

金枪鱼(tuna)是一种大型远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鱼。见于世界暖水海域,与鲭、鲐、马鲛等近缘,通常同隶鲭科。科内和种间都有相当大变异,分类也很不相同,权威对此意见不一。

金枪鱼(tuna)是一种大型远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鱼。见于世界暖水海域,与鲭、鲐、马鲛等近缘,通常同隶鲭科。科内和种间都有相当大变异,分类也很不相同,权威对此意见不一。


金枪鱼又叫鲔鱼,香港称吞拿鱼,澳门以葡萄牙语旧译为亚冬鱼,大部分皆属于金枪鱼属。金枪鱼的肉色为红色,这是因为金枪鱼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有些金枪鱼,例如蓝鳍金枪鱼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谢;使体内血液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水温。这项生理功能使金枪鱼能够适应较大的水温范围,从而能够生存在温度较低的水域。


游泳速度快,瞬时时速可达160千米,平均时速约60-80千米。金枪鱼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与大西洋中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大洋性鱼。金枪鱼的游程很远,过去曾经在日本近海发现过从美国加州游过去的金枪鱼。

金枪鱼有8个品种,其中多数品种体积巨大,最大的体长达3.5米,重达600至700千克,而最小的品种只有3千克重。鲔鱼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条50千克重雌鱼,每年可产卵500万粒之多。金枪鱼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海产,经济价值高。由于各国政策、活动及渔民们的过度捕捞,已对它们的种群数量造成威胁,最明显的莫过于蓝鳍金枪。因此国际间开始管制金枪鱼的捕捞,但成效相当有限。



黄鳍金枪鱼

体纺锤形,稍侧扁,横切面近椭圆形,肥大。尾柄狭,每侧有强隆起嵴一个,尾基尚有2个小隆起嵴。头锥形。吻尖圆。眼小。口中等大。上颌骨不为眶前骨所遮盖。两颌各具小齿1列,犁骨、腭骨齿细小,舌上无齿,有皮瓣2叶,鳃盖骨圆形,鳃盖条7,鳃盖膜分离,不连于峡部,具假鳃,鳃耙27~31,上咽头骨两骨相接,较长大. 全体被鳞,颊部有栅状褶。胸甲鳞片大,侧线微波状。体头背部蓝黑色,体侧灰白色。颊部、体侧中部,各鳍一部分和尾鳍两叶尖为黄色。胸鳍上部黑色,小鳍艳黄色,尾鳍黑褐色。幼鱼体侧有灰白色横带,成鱼消失。

黄鳍金枪鱼为大洋洄游鱼类,常集群。有垂直移动习性,一般活动于水的中上层,白天潜入较深水层,夜间在水表层。一般体长0.6-1.5米。

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数量较多的海区有:大西洋的几内亚海流区,加那利海流区,北赤道海流区,赤道逆流区,南赤道海流区以及西非大陆架边缘(塞内加尔至科特迪瓦一带),美洲沿岸北至佛罗里达半岛。在印度洋,分布于非洲东部沿海,马达加斯加群岛,阿拉伯海、印度半岛沿海,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群岛海域。在太平洋,分布于赤道海流海域,太平洋西部和夏威夷、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南,菲克斯群岛.在黑潮水域北到北纬35°,美洲沿岸南纬20°至北纬32°的外海水域。我国产于南海诸岛和台湾省等海域.

  在太平洋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可全年捕捞,5~9月为盛渔期;太平洋北部夏季为捕捞季节,小笠原群岛的渔期为6~7月及11月;台湾海峡以南的巴士海峡及吕宋西部外海区、台湾省东部海区的渔期为3~6月上旬;苏禄海及苏拉威西海为9月至翌年5月。美洲西岸的加利福尼亚海区渔期为7~8月;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外海的渔期为2~3月。在印度洋中部及东部的渔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印度洋西部的塞舌尔群岛是黄鳍金枪鱼重要生产基地,几乎全年均可捕捞,以1~3月和8~12月为盛渔期,全年黄鳍金枪鱼产量可达22万吨左右,占整个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产量的40%左右。 黄鳍金枪鱼食性很广,视饵料生物的数量而变换,以头足类、小型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它作长距离洄游,但尚未发现黄鳍金枪鱼横跨太平洋的移动。


----------------------------------------------------------


蓝鳍金枪鱼

  是金枪鱼类中最大型的鱼种,也称真金枪鱼。身体短而结实、锥状细长的身躯,尾鳍成交叉状;身躯底部至侧边的色彩明亮,上身躯则是深蓝色,鳍是深暗色,小鳍则是呈现微黄色,尾柄隆起嵴呈黑色。全身被鳞,口相当大,眼不大,胸鳍短,末端不到第一背鳍的中央,这是本种的最大特点。体长一般1~3米,大者长达3米多,体重700多公斤。

  蓝鳍金枪鱼常以50~60尾成群,也有1000尾以上的鱼群。栖息水层从表层至50米深层,最适宜水温10~20℃,饵料以鲱鱼、沙丁鱼、鲐鱼、鱿鱼和甲壳类为主。

  平均大小为200~400公斤。捕捞量不到全球金枪鱼总捕捞量的1%,此类金枪鱼生长速度慢,脂肪含量高,口味好,价格贵,主要适用于作高档生鱼片。

蓝鳍金枪鱼的适温范围在5~29℃,以10~22℃为适宜温度范围,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地中海水温18~22℃、盐度37.2‰~37.8‰为最适应范围。在饵料成分中,以鲱鱼、沙丁鱼、小鲐鱼、头足类和甲壳类为主。喜集群,一般为50~60尾左右成群,也有数百或千尾的大群,但数量较少。夏季,在日本近海北上洄游时,一般的游泳水层较浅,从表层至50米深水层之间,但亦因海域的海况以及气象和饵料生物资源状况而不同。秋季,水温开始下降时,它随即向相反方向南下,这时在外海较深水层洄游。在进行垂直移动时,可达50~150米深水层。

立法保护

蓝鳍金枪鱼是最受欢迎的食用鱼之一。由于生长缓慢和过度捕捞,目前全球蓝鳍金枪鱼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欧盟渔业专家警告说,如果不限制捕捞,蓝鳍金枪鱼可能会灭绝。

  摩纳哥于2009年7月建议将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作为保护对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建议提出后,立即得到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奥地利等欧盟国家的支持。欧盟国家将在8月21日对这一建议进行讨论,协调欧盟内部对保护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立场。

  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季马斯表示,欧盟委员会的表态意味着欧盟“在保护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法国总统萨科齐说:“这是 我们的重大责任,子孙后代将对此做出评价。”

根据计划,《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将在2010年3月开会对摩纳哥的建议进行表决,如获通过,有关禁止销售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国际贸易法令将会出台。


-------------------------------------------------------------


大目金枪鱼

体纺锤形,肥满粗壮,体前中部为亚圆筒状。尾柄短,两侧各有1大隆起嵴,尾基上下方另有2个小隆起嵴。头部圆大。吻短。眼大。口中等大,上颌骨平直,上下颌有小型锥齿l列,上颌齿约39个,下颌齿小,约45个。犁骨、腭骨齿细小,密生。口盖内侧具微小棘,呈粗糙面。舌前端略圆。两侧有皮瓣膜,上面有细棘。上下咽骨齿细而强,呈刚毛状。上咽骨成3段,下咽骨左右分离。前鳃盖骨具栅形褶。鳃盖骨后缘圆滑。

体被栉鳞,胸甲鳞片显著大。侧线在胸鳍上方呈波状,向后沿背缘延伸达尾基。体头背部青蓝色,臀鳍淡色,腹鳍灰色,前端微带黄色,小鳍黄色,有黑色边缘。

  大眼金枪鱼栖息水深较深,可达200~300米,性为成熟的个体栖息于表层。主要以深海性鱼类为食,小鱼、鱿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最大游速可达100公里/小时。



长鳍金枪鱼

(英文:Longfin Tuna)体背呈深蓝色,侧面及腹侧为银白色,体色均匀。体长1~1.5米,体重15公斤左右。大的个体可达45公斤。肉粉红色,胸鳍呈刀状、极长,长度大于头部是本种最显著的特点。

长鳍金枪鱼白天主要分布在90-150米水层,有时较深达150-200米深层,傍晚分布在近表层。长鳍金枪鱼适温范围为14-20℃。饵料以沙丁鱼以及甲壳类为主。

长鳍金枪鱼的产量约占金枪鱼总产量的7%,大部分用于制罐。[2]



马苏金枪鱼

体纺锤形,体形略延长,很肥壮,横切面近椭圆形,尾柄细,平扁,每侧具一中央隆起嵴,尾基两侧各有2个隆起嵴。口相当大。与蓝鳍金枪鱼极为相似,只是在第1鳃弓上有许多稀疏的鳃耙(31~40个,平均33.7个)。背鳍和臀鳍叶上不呈黄色,但小鳍往往呈浅黄色。幼鱼和蓝鳍金枪鱼幼鱼极相似,只是体长比金枪鱼短些,背部上的色素细胞大小略有差异。

马苏金枪鱼也是金枪鱼中的大个体鱼种,最大体长达2米以上,体重200千克。马苏金枪鱼是南半球中纬度海域的特产金枪鱼类,虽系高度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在印度洋,马苏金枪鱼分布在大巽他群岛南部、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内,向西扩展到东经80°附近,向南达到南纬35°左右,在这一水域内形成两个主要渔场,即南纬20°以北的岛问渔场,和以南的外海渔场。前者的渔期为8月至翌年3月,后者为9月至翌年4月。在澳大利亚南部,从东经120°~150°的范围内,向南大致扩展至南纬40°,在塔斯马尼亚岛附近向南到南纬45°,渔期为12月至翌年5月。

在南太平洋,从塔斯马尼亚海域至新西兰以东,西经150°附近,在这个水域有两个主要渔场:一是塔斯曼海西部渔场,二是新西兰近海渔场,渔期均在4~12月。此外,在南美外海和非洲开普敦西南海域,也有一定的渔获量。

从渔获物体长组成的情况看,在印度洋渔场的渔获的为大型鱼,系产卵群。而在南太平洋渔场渔获的是大、小型鱼,为索饵群。 在澳大利亚西北的产卵海域中发生的稚鱼,随着生长,从印度洋产卵场沿澳大利亚西岸南下,一部分在南方沿岸水域向西游向南非,另一部分(1~2龄鱼)经南岸游抵东岸进入太平洋(3~4龄鱼)。在6~7月北上到南纬34°附近,在10~11月时南下,在澳大利亚南岸进行洄游。在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进行大规模往返洄游的是索饵群和产卵群。冬季(6~7月),性未成熟个体沿澳大利亚东岸向北洄游,夏季(10~11月)沿南岸向南洄游。返回南部水域后形成的鱼群多是5龄个体,其中有从太平洋东南部游来的高龄群体。这些鱼随着生长,向印度洋海域洄游。当达到性成熟时,这些鱼形成大群,向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移动。马苏金枪鱼的低龄群是竿钓和曳绳钓的对象,4~5龄的鱼群则为延绳钓的捕捞对象。

马苏金枪鱼主要以小型鱼类、鱿和甲壳类为食饵。在沿岸水域摄食小型鱼类和底层鱼类。它的栖息水温为14~21℃,在18~20℃时形成大群。气息深度根据水温状态而异,一般可达水深150米水层处。


--------------------------------------------------------------



青干金枪鱼

体纺锤形,横切面近圆形,稍侧扁;尾柄细狭,平扁,每侧具发达的中央隆起嵴1条,尾鳍基部处每侧各具小隆起嵴2条。头中大,锥形。吻尖。眼中大,上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鳞片特大,形成胸甲。侧线完全,呈波状,沿背侧与背缘平行,伸达尾鳍基。

青干金枪鱼为外海性分布的种类,也是金枪鱼类中体型较小的鱼种,体长一般为0.4~0.6米,有的海域则有更大的差异,如澳大利亚东岸的常见个体长0.7~0.8米,体重6千克左右。


--------------------------------------------------------



大西洋金枪

体纺锤形,较肥壮,横切面近椭圆形,尾柄细,平扁,每侧具一中央隆起嵴,尾基两侧各有2个隆起嵴。口中等大。眼中等大。鳃耙数19~25。脊椎骨19+20(其他金枪鱼为18+21)。体高在第1背鳍基部中央。胸鳍中等长,为叉长的22%~31%。肝3叶,表面无条纹,右叶比中叶和左叶长。

背鳍2个,分离,两背鳍问距离小于眼径。第1背鳍由鳍棘组成,前方2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渐短小。第2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前上方,镰状,前部鳍条长于后部鳍条和第1背鳍,后方具8~9分离小鳍。臀鳍与第2背鳍同形。背部暗灰色,下侧银灰色,腹部白色。第1背鳍灰色,第2背鳍灰色带有银色,各小鳍灰色略带黄色。最大叉长1米,体重6~7千克(5龄鱼),为金枪鱼类中的小型种类。

--------------------------------------------------------

(英文:Skipjack tuna),又称正鲣、烟仔、小串、柴鱼、烟仔虎,严格意义来说,不属于钓鱼佬口中的金枪,甚至有钓友娱乐性质地称其为银枪,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温暖海域。身长40-70厘米。体长最大可达111厘米。最大体重可达34.5千克。身体呈纺锤状,侧扁,背苍黑,腹白,并且有4~10条不等的浓青色纵线,嘴尖,大部分无鳞。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并且有季节性的洄游。是重要的食用鱼,多用作刺身(生鱼片)和鱼松。国内目前大部分寿司店所谓的吞拿刺身或是所谓金枪刺身用的大部分是这种鱼的肉,因为该品种数量繁多,整个大海到处都是,加上肉质与其他金枪相比带有酸味,所以价格最便宜。



金枪鱼的主要分类和分布,各种权威意见不一,但常见品种我们还是分得出来的! 海鱼大全 1w+ 0 619
2017-05-18 来源:深海战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