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龙嵴鲀(Carinotetraodon irrubesco)
别名:Punapyrstöpallokala,
学名: 红眼龙嵴鲀(Carinotetraodon irrubesco)
别名:
Punapyrstöpallokala,
简介:
雄鱼有红色的背鳍与尾鳍鳍, 有时有红色的臀鳍, 而且在背鳍基底上缺乏一个黑色的斑块。 雄性有时有一个红色的背面。 有下列的组合特徵: 明显地凸出上方头部背面的眼; 背鳍鳍条 10-12(模态 10); 臀鳍棘条 9-10(模态 10); 胸鳍鳍条 15-16(模态 15); 背鳍基底长度 9.3-11.7% SL; 臀鳍基底长度 7.5-9.5% SL.
图集:
生活习性:
淡水 底中水层性; pH range: 6.0 - ?. 热带推荐
-
鲸鲨(Rhincodon typus)
海洋; 海洋洄游的 ; 深度上下限 0 - 700 m , usually 0 - 70 m . 亚热带的; 18°C - 30°C ; 41°N - 42°S, 180°W - 180°E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泻湖、礁沙混合区 栖息于温带及热带海域之沿岸、近海或外洋水域。性喜于表层巡游,通常独游,亦有群游的时候,多时可达百尾以上;巡游时通常伴随其它大洋性鱼类,如鲔及鲭等,体侧亦常有印鱼吸附或其它小鱼随行。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亦食巡游性甲壳类、小鱼及乌贼等。通常于日落后开始觅食。卵胎生,一胎可达300只仔鱼。由于鲸鲨属于大洋性回游鱼类,回游的海域涵盖在41°N - 42°S, 180°W - 180°E之广大水域间,因此我们对于其族群数量及回游等生态习性并不是太了解,根据专家推测成熟体型应该有九公尺以上,然而根据台湾近年来所捕获的数据显示,鱼体大多在5公尺附近,显示大多是未成熟的幼鱼,这种现象并不利于鲸鲨之繁殖及生存。因而在专家唿吁下,为了保育及维护鲸鲨资源之永续利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开始管制捕捞,且逐年减少捕捞的配额,在96年3月27号通报捕捞到最后一只配额后,开始全面禁止捕捞鲸鲨,并在96年9月5号正式公告全面禁止捕捞与贩售。
鲸鲨属(Rhincodon) -
暹罗棕鲈(Badis siamensis)
淡水 底中水层性. 热带
(Badis) -
大胸栉丽鱼(Ctenochromis pectoralis)
淡水 底中水层性. 热带; 4°S - 6°S
栉丽鱼属(Ctenochromis) -
彭氏古巴鳉(Cubanichthys pengelleyi)
淡水 居于水底的; pH range: 7.2 - 8.0; dH range: 6 - 15. 热带; 24°C - 26°C
古巴鳉属(Cubanichthys) -
翼芦鲷(Calamus pennatula)
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0 - 85 m , usually 5 - 30 m . 热带
芦鲷属(Cal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