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鮈丽鱼(Gobiocichla wonderi)
别名:伍氏鮈麗魚,伍氏鮈丽鱼,
学名: 伍氏鮈丽鱼(Gobiocichla wonderi)
别名:
伍氏鮈麗魚,伍氏鮈丽鱼,
简介:
鉴别: 上颌一般能伸展; 在上颌与吻之间的凹槽 " 正常 " 对于慈鲷科鱼类, 吻与中等深度的周围连续; 吻顶端看不见的从下方; 身体垂直椭圆形的横切面; 鳞片的排列相当只些微地缩小的; 吴郭鱼 标志软的之上背部的出现在稚鱼与成鱼. 描述: 身体延长 , 些微扁长形. 头部些微地扁平的; 上颌在下颌前面. 唇发展良好的. 上颌骨延伸超过垂直的从鼻孔. 眼 supralateral, 看不见的从下方. 鳃膜连结的, 与峡部分离. 鳞片圆形或有栉鳞的. 鳞片在後胸鳍有一点点, 约略发展良好的小齿状突起; 鳞片大小相同的在尾部的区域中, 向背面与腹面变得比较小的; 腹面与头部裸露的, 除了一个鳞片较少在鳃盖与前鳃盖骨. 在臀鳍起点与侧线之间的侧线与背鳍的较後面的部分 , 6个鳞片在背鳍与侧线的第一软鳍条之间 , 和 10个鳞片之间的至少 3 鳞片; 第一背鳍棘小的, 最後的硬棘长的; 软的背鳍鳍条长度超过背鳍棘. 背鳍起点胸鳍上方基底. 长的软鳍条延伸超过臀鳍起点。 背鳍垂部小与可能不显着活着时. 胸鳍圆的; 腹鳍在胸鳍下面插入; 腹鳍长度超过其他的软鳍条的中央软鳍条. 臀鳍短. 尾鳍圆的。 尾鳍有 14个软鳍条。 体色 活着时: 身体呈绿色的, 颜色淡的在腹面上; 深色的纵向条纹沿着侧面的中央。 在侧线与背面之间的 5-6 交互的淡色与深色的垂直条纹, 特别地明显特徵是稚鱼。 背鳍与尾鳍鳍的上缘有时红色的. 软背鳍有 " 吴郭鱼 " 标志的基底. 在鳃盖上的黑色的斑点. 保存的标本 (酒): 身体褐色; 暗色的不规则的纵向斑纹沿着来自头部到尾鳍的侧边的中央; 来自头部的比较狭窄的纵向斑纹沿着基底刺状的背部到软的背鳍; 背鳍暗色的, 灰白沿着扩大包括末梢部一半的软背鳍的外部的边缘; 在鳃盖上的黑色斑块, 在基底上软的背部与在尾鳍基底上.
图集:

生活习性:
淡水 底中水层性. 热带; 17°N - 10°N推荐
-
鲸鲨(Rhincodon typus)
海洋; 海洋洄游的 ; 深度上下限 0 - 700 m , usually 0 - 70 m . 亚热带的; 18°C - 30°C ; 41°N - 42°S, 180°W - 180°E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泻湖、礁沙混合区 栖息于温带及热带海域之沿岸、近海或外洋水域。性喜于表层巡游,通常独游,亦有群游的时候,多时可达百尾以上;巡游时通常伴随其它大洋性鱼类,如鲔及鲭等,体侧亦常有印鱼吸附或其它小鱼随行。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亦食巡游性甲壳类、小鱼及乌贼等。通常于日落后开始觅食。卵胎生,一胎可达300只仔鱼。由于鲸鲨属于大洋性回游鱼类,回游的海域涵盖在41°N - 42°S, 180°W - 180°E之广大水域间,因此我们对于其族群数量及回游等生态习性并不是太了解,根据专家推测成熟体型应该有九公尺以上,然而根据台湾近年来所捕获的数据显示,鱼体大多在5公尺附近,显示大多是未成熟的幼鱼,这种现象并不利于鲸鲨之繁殖及生存。因而在专家唿吁下,为了保育及维护鲸鲨资源之永续利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开始管制捕捞,且逐年减少捕捞的配额,在96年3月27号通报捕捞到最后一只配额后,开始全面禁止捕捞鲸鲨,并在96年9月5号正式公告全面禁止捕捞与贩售。
鲸鲨属(Rhincodon) -
糙拟鲃(Pseudobarbus asper)
淡水 居于水底的. 亚热带的; 31°S - 34°S
拟鲃属(Pseudobarbus) -
安贝洛罗梵虾虎(Vanderhorstia ambanoro)
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1 - 30 m . 热带; 22°C - 27°C ; 25°N - 15°S
梵虾虎属(Vanderhorstia) -
德氏光鳃鱼(Chromis degruyi)
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85 - 120 m .
光鳃雀鲷属(Chromis) -
彭氏古巴鳉(Cubanichthys pengelleyi)
淡水 居于水底的; pH range: 7.2 - 8.0; dH range: 6 - 15. 热带; 24°C - 26°C
古巴鳉属(Cubanicht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