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副斗鱼(Parosphromenus sumatranus)
别名:
学名: 苏门答腊副斗鱼(Parosphromenus sumatranus)
别名:
简介:
与 Parosphromenus bintan 区分了,而且 P. deissneri 在背鳍基底的后面的末端有显着的黑色斑点。 (vs. 缺乏) 有别于 P. bintan 有黑色的腹鳍丝状突起 (vs. 白色的).
图集:

生活习性:
淡水 底中水层性. 热带推荐
-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
海洋; 淡水; 半咸淡水 居于水底的; 非产卵性溯降河的 . 热带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泻湖、礁沙混合区 属于近岸暖水性之小型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内湾和河口区等半淡咸水域的中低潮区及红树林区的潮沟里,退潮时会躲藏在泥滩的孔隙或石缝中。对盐度变化的耐受力很强。为夜行性鱼类。也能进入淡水,喜欢在石缝中营穴居生活和繁殖。性凶勐,摄食小鱼、虾蟹类、水生昆虫和贝类。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一般体长为100~150 mm,体型较大鱼体体长可达200 mm,体重达104 g,为塘鳢科鱼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
乌塘鳢属(Bostrychus) -
瘤鳅(Cobitis strumicae)
淡水; 半咸淡水 居于水底的. 亚热带的
后鳍花鳅属(Cobitis) -
邵氏胡椒鲷(Plectorhinchus schotaf)
海洋; 半咸淡水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 - 80 m . 热带; 30°N - 32°S, 29°E - 160°E 礁区、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泻湖、礁沙混合区 主要栖息于沿岸礁区、沙地及河口域等,甚至可进入淡水域,幼鱼常出现于潮池。通常单独活动,以小鱼、小虾等为主食。幼鱼具有拟态落叶以欺敌之习性。
胡椒鲷属(Plectorhinchus) -
小斑秘鳉(Aphanius sophiae)
淡水 底中水层性; 非迁移的. 亚热带的; 20°C - 30°C
秘鳉属(Aphanius) -
三棘多板盾尾鱼(Prionurus scalprum)
海洋 礁区鱼类, usually 2 - 20 m . 亚热带的; 24°C - 28°C 礁区、近海沿岸 喜栖息于珊瑚茂密区及岩礁区。幼鱼多半分散在礁盘上觅食,成鱼则成大群地洄游于礁区之间,属杂食性鱼种,以藻类及底栖性生物为主食。
锯尾鲷属(Prion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