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风俗-高流古墟
农历五月初四,是阳春一年一度“高流河墟”,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的高流河两岸,每到墟期,许多村民和工匠都会将自家编织制作的竹筛、箩筐、竹梯、藤椅等竹木工艺品来到这里摆买,赶墟的群众达十多万多人,情景热闹壮观。据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录,高流墟于明万历十六年载人《阳春县志》。经过千载传承,高流墟逐步形成了每年端午节前开市,以竹藤编织品及其工艺品为主要产品的专业集市。
溯源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与冯宝结婚为夫妻后,在阳春凉撒岗兴建阳春郡城,在高流河北鲤鱼岗兴建烽火台,驻兵防守阳春城和高凉郡,高流河南建练兵场,操练千军,保境安民。陈朝太建元年,广州刺史都督十九州军事欧阳纥、王仲宣反叛割据岭南。冼夫人就是从这里三次领兵出征广州,半年平定叛乱,与朝廷派来的车骑将军章昭达合兵歼灭欧阳纥叛军。朝廷以冼夫人母子立下大功,封冼夫人儿子冯仆为石龙郡太守,冼夫人为石龙郡太夫人,赐给驷马安车一乘、八音鼓吹和麾、幢、旌、节仪仗,调动六州兵马。太建二年冬至前后,冼夫人和冯仆母子在高流河畔召开庆祝胜利大会,追悼四十年战乱死难军民,奖励有功将士,陈列朝廷赏赐的文物,演戏、巡行、娱乐升平。后来1400多年相传成一方风俗,形成每年端午节前趁高流河墟。高流河墟开创商业贸易,形成千载流传以竹、木、农具、编织、工艺品和农副产品的交流盛会。
高流河上的水很神奇,竹器放进水里泡一泡,永远都不会生蛀虫,人们来到高流墟,泡一泡高流河水就可以防止生疥疮及其他皮肤病,用水洗一洗脸,脸上就不会长青春痘,青春常驻。传说归传说,直至今天,不少人还对此相信,有的人还从老远带来瓶子,装点水回家备用。很多人都会从河里装上两瓶子水,这些水放一年都不会变味,小孩生疥疮了,用来擦一擦,喝上两口就会好起来,捣中草药时,加点高流河上的水,疗效更佳。怪那么多人也喜欢下水洗脸、嬉戏。高流河墟摆卖的商品以竹器为多。每当一年一度的墟期,来自阳春及周边县、市的商贾就会将自产的竹、木制品以及农具、工艺品、农副产品带来高流河墟上交易,生意十分兴隆。
在高流河墟上出售的竹器、木器制品以及其他工艺品做工精细,线条美观,形态各异,有家用的竹梯、篮子、簸箕、小椅子等,很受人们的喜爱。笔者顶着烈日,挤身于拥挤的人群之中,见到趁墟的人个个汗流浃背,但仍热情不减,站在摆卖商品的摊档前,精心选购一件件自己仪心的竹器或工艺品。
习俗在高流墟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游人不能最早到,商人不能最后一个离开,必须赶在日落之前收市,没有卖完的物件最好都不要带走,否则往后的运气不佳。因而最后甩卖的东西便宜得让游人心动也心疼,三元买一张竹椅,二元买五个土艺篮,八元买一张木梯子。实在卖不完的只好扔在河岸。
时近中午,正是高流河墟最为壮观的时候。摆卖的、趁墟的都汇集在高流河的两边,处处都是人的海洋。讨价还价、叫卖的声音彼此起伏。也许是热浪袭人,不少青年男女都下到约一米深的高流河里,让清凉的河水浸泡着自己的脚,感受高流河的清凉,有的还用双手掬起水来洗脸,露出了一张张惬意的笑容。在河边的林荫下,还有文人墨客趋风而来,吟诗作对,把盏阔谈;也有青年男女相约而来,细斟月老相托之事;更有远道而来的亲朋相邀而合,共叙亲情。高流河墟历经沧桑,久经嬗变。如今正从原始、纯朴走向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