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雅韶十八座
现代的石屎森林再无美感可言,恰恰说明了这个浮躁的年代,人们严重欠缺悠闲和从容这样的珍贵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懂得保存和爱护有价值的旧建筑。
但愿民间和政府能携手合力,保护这些绝对无法重现的古老建筑。
当然,我们不要求重建----重建就完全灭了历史特有的气质,是最愚蠢的行为,
我们只须做好保护,不再加以破坏。
这是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雅韶镇的一条老村,叫西元村,又名十八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此建筑有一特点,就是屋顶似镬(huo,念四声,当地方言,指锅)耳,故名镬耳屋。
我是昨天,10月2号来此探访的,此前博友藤子已于七月来过此,小妞做足功夫,
“访问”了应访的人,对很多细节了解得清楚。
例如此镬耳有防火的功能,若某间屋着火了,不会殃及邻居。
(为什么有此功能?我可想不通了,嘿嘿。)
这是2009年春重建的西园门楼,不怎么气派,想来是资金的问题,但是至少有人重视,是个好消息吧?
门楼内有一石碑,内容是:
重建西园大门楼牌记
神州百年沧桑逢盛世,西园青砖红瓦古风存。古建奇观先祖留迹,数典念祖合力铸辉煌。
西园十八座,乃先祖谭谓公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祠堂、大门楼被拆毁五十年之久。
今谭羲德、谭仁德、谭勇德、谭英、谭雄合家出资万元兴建,重振古寸雄风,再添和谐奋发新风彩。
公元二00九年春
西园村又名十八座,这个名字较为出名,此名如何得来?又有段古(故事)了。
嘻嘻,看我懒得...,下面这段文字就来自于藤子的博客:
韶光逆流,我坐在朱公家门口的竹椅上,倾听他们讲述西园“十八座”镬耳屋的历史故事。
距今约260多年前,西园村有个叫谭谓的人,家有三兄弟,其大哥二哥,一个擅文一个熟武,小弟谭谓则擅长做生意。
他做的是牛贩生意。据说当时别的牛贩的牛发牛瘟,很多牛都病死了,生意自然是亏本的。谭谓的牛也发过牛瘟,但他把牛赶到下面的长塘浸过之后,牛就奇迹般好了,因此在那个时候赚了不少钱。
赚了钱之后他想建房子,于是和他的伙计去城里的沿江路买建房的木材。由于谭谓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且没有老板的架子,当他向木材店的老板询价时,
木材老板扫了他几眼说:“那个木材很贵的,你买不起的。你旁边的那位老板才有可能买得起。”
木材老板所指的“你旁边的那位老板”,就是谭谓的伙计。伙计比老板穿得光鲜,难怪木材老板以貌取人了。
谭谓没有说“他是伙计我才是老板”,而是说:“要是我买得起呢?”
木材老板说:“你买得起的话,我就买一送一,你整(阳江方言,建的意思)一座屋我送你一座屋。”
谭谓:“此话当真?”
木材老板:“牙齿当金使。”
谭谓:“好。”
谭谓差使他的伙计回家取钱,一下子买了九座屋的木材,木材老板也真的兑现了诺言送了谭公九座屋。这就是“十八座”的由来。因每座屋的屋顶有高耸的形似镬耳的构造,故“十八座”又叫镬耳屋。镬者锅也,镬耳,即为锅耳。
小巷深深,深几许?青砖铺就的巷道,生出青苔来,细诉了当时的富足和现在的破败。
在巷子没见到什么人,只见到一个阿叔,他问我拍照干吗,是不是研究文物古迹的,嘿嘿。
石阶细部
每条巷子的巷口,都有这样的三条石阶,两边下面有垛口,是不是为排水?
仍在村里居住的人寥寥无几,老人是占多数的。坐在门前的阿婆。
门前青砖缝长出的野草,告诉我们,主人一家久不居此地。
看看麽托车和鸡们,可获知这是仍住人的房子。
能看到一个儿童都是叫我高兴的事,人气啊,否则真成了一条空村了。
雕刻的门楣,那个富起来后注重艺术细节的,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的时代.....
这个门楣最朴素。
门楣,木雕花。
门楣和屋檐。
屋顶墙上的灰雕花
细瞧,图案与上一张并不同。
墙顶灰雕花,画的是什么?
墙顶灰雕花
门边上挂香烛的木笼?
门楣木雕花,细部。
每家每户门前皆有石凳.....想象着当时繁华时聚在一起聊天的妇女, 时光逝水...
最后一条巷子,杂草丛生....
真正的空屋,满是历史的灰尘......
对联,狗儿,公鸡,乡村的生活气息......
不知为什么,藤子在此遇到的狗儿会吠她,我也遇到不少狗,但是它们好象很羞怯,见到我要么回头跑了,
要么贴着墙根轻步走着.....离我远远的。
站在巷头,看着整条巷子,那种荒凉与寥落,让我想起阳西的大洲村.....
也许,这才是历史的真正气息........
藤子说,《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里面,恰巧有一篇镬耳屋的介绍,
广东三水大旗头古村,它的历史不过百年,雅韶“十八座”比它老多了,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已是正午,有些不舍地回头望了望蓝天中的屋顶,我踏上归途.......